同樣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為什麼漢朝那麼強,宋朝那麼弱?
2023/07/05

大多數王朝在建立之初的幾十年,往往文治武功可圈可點,然后才會經歷一個比較明顯的滑落期。

但是,歷史上有兩個王朝卻特立獨行。

一個是有鐵血大宋之稱的宋朝。

這個朝代在建立之初軍事領域取得的成就就乏善可陳,從第3代皇帝宋真宗開始,整個國家對外全面收縮,不僅面對北方遼國的時候處于守勢,甚至還被南方的越南攻入過境內,是中國歷史上各大王朝中唯一面對越南采取守勢的王朝。

雖說在北宋末年向西開拓了一些領土,但這主要原因是菜雞互啄。

號稱北宋最能打的西軍,碰到金國軍隊的時候哪怕在兵力上具有絕對優勢,也往往被打得屁滾尿流。

所以,宋朝即便曾經在經濟、文化、科技方面創造了非常多的成就,卻沒有把國力轉變為軍事力量,是中國歷史上各大王朝中軍事實力最弱的時期。

另一個特立獨行的王朝是西漢。

漢承秦制,自從劉邦統一天下之后,西漢就以軍功制統轄天下,規定非軍功不能封侯。

在對外政策方面,西漢一直采取對外積極進攻的態勢。

即使在初年面對強大的匈奴帝國的威脅,也從沒放棄使用武力一雪前恥。

所以,西漢不僅在建立之初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其武功之盛一直延續到王朝末期。

到了漢元帝時期,仍然能夠有陳湯萬里之外斬匈奴首級,「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樣的曠世奇人。

有人說,「國恒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是有一定道理的。

把北宋和西漢放到一起,仿佛是兩個在氣質上截然不同的王朝,一個自信陽剛,一個保守內斂,似乎是中國歷史上各大王朝中的兩個極端。

但,誰又能想到北宋和西漢兩個王朝,在軍事上的表現雖然大相徑庭,對于軍隊的統治方面卻有一個地方非常類似,那就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

曾經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說法,認為宋朝之所以軍事實力弱,是因為「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宋朝的皇帝為了確保手下的將領們沒辦法發展軍中的親信,所以只有在打仗的時候才臨時調撥軍隊。

結果,在對外戰爭中將領的命令無法被有效執行,就經常打敗仗了。

其實,這種情況在漢朝才是真正的非常普遍。

例如,在漢武帝第1次北伐匈奴的時候,四路大軍每一路都是臨時任命的將領,尤其以衛青這一路最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

任務安排好后,無論是匈奴人還是漢朝人,都對衛青表示不屑一顧。

因為,此前衛青沒有指揮過大規模戰爭的經驗,他之所以被漢武帝重用,是因為衛青的姐姐現在非常受寵,他只是依靠裙帶關系平步青云。

而其他三路卻不然,他們有著常年的帶兵經驗,所以大家普遍認為其他三路也許能取勝,但是衛青這一路恐怕最不行。

但是沒想到,四路北伐大軍只有衛青這一路,通過奇襲龍城的方式斬首700余人,取得了此次北伐唯一的一場勝利。

而最被人看好的李廣,竟然在匈奴的圍攻之下全軍覆沒,只剩下他一個人逃了回來,是各位將領中戰績最差,損失最大的一位。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衛青這個生瓜蛋子能夠取得奇襲龍城的勝利呢?

雖然衛青手下的兵是臨時撥派,但這是漢朝的一個傳統。

每一次出兵打仗,將領們沒有自己的私兵,具體多少人,用哪一支軍隊,大多是臨時分配。

但好就好在,這些士兵能夠如臂使指,可以貫徹將領的意圖,確保戰斗的勝利。

就拿這次衛青奇襲龍城來說,這是漢軍成立以來第1次遠程奔襲,能否奇襲成功就取決于士兵們是否能夠執行命令。

如果在深入草原的時候,士兵們覺得衛青不靠譜,拒絕執行命令那就麻煩了。

而宋朝正好相反。

宋朝士兵在作戰中經常會違反將領的命令。

比如,有時候弓弩手在戰場上每射一輪弓箭需要將領打賞,不給錢就不干活。

「金人乘間沖突,諸軍以神臂弓射卻之,欲賞射者,而行司銀碗只數千枚,庫吏告不足而罷。于是士皆怨憤,相與散去。師中為流矢所中死之,其余將士退保平定軍。」

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命令傳達如果不能及時執行,戰機稍瞬即逝,這樣的兵怎麼樣能打勝仗,衛青來了照樣吃癟。

為什麼西漢士兵聽話,宋朝士兵不聽話?

這主要是兩個朝代兵制的不同。

西漢采取的是全民皆兵的軍事體制,每一名健康男子在成年之后都要參軍服役,接受各項軍事訓練,其中的優秀者還有機會被選入羽林衛。

在復原之后,每年他們也將會接受一定時間的軍事訓練,確保能夠隨時響應朝廷的號召,拿起武器去作戰。

所以,在巫蠱之亂中太子才能夠臨時組織起長安市民和前來評判的御林軍作戰,而且打得血流成河。

當然,整個西漢不可能人人是優秀的軍人。

實際上,西漢正規軍的主力一直是良家子弟。

所謂的良家子弟,是當時的中產階級以上人員,很多都是追隨劉邦打天下的中下級軍官和士兵的后代。他們享受了漢帝國建立之后給他們帶來的充滿安全感的生活,所以對漢朝極具認同感。

與此同時,漢朝對于士兵的福利待遇也做到了同時期的頂級水平。

同時期羅馬士兵每個月的主食是22公斤小麥,漢軍士兵每個月的主食則會達到28公斤左右,每天將近兩斤。

根據《居延漢簡》的記載,基層軍事人員不僅每個月有三升鹽。神奇的是還會發麥芽糖這種甜食,這在古代相當于二戰美國大兵出征在外能喝到可口可樂。

還有每個月200塊錢的肉食補貼,確保士兵經常能吃到肉。

當地一頭羊價值250文;一條魚20-30文,一個牛頭180文,一斤豬板油5文,200文錢保證1個月吃十幾斤肉還是沒問題的。

隨軍家屬也有補貼,在邊疆開墾的土地還會免稅。

這就確保了西漢時期的士兵不僅吃得好,能得到良好的訓練,甚至很多人在戰斗的時候還有一層加持:保衛親人在當地開墾的土地。

打起仗來當然會非常勇猛了。

打贏了還能得到豐厚的賞賜。

西北地區漢簡記載,漢朝曾經一次性就賞給前線士兵半個月的酒錢。

相對來說,宋朝在軍隊的建設方面是遠不如漢朝的。

首先,沒有非軍功不得封侯這種規定。

反而重文輕武,讓軍人沒有榮譽感,有「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之說。

其次,宋朝招兵考慮的不是兵員的素質。

宋朝朝廷認為「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

所以,士兵參軍和榮譽感無關,和責任感無關,甚至和對宋朝朝廷的認同感也無關,很多人是為了填飽肚子才來的。

這樣的軍隊,打仗的時候怎麼可能盡力呢?

讓我賣命?

得加錢!

第三,士兵的待遇差。

相對于西漢年間大多數時間給予士兵良好的待遇不同,宋朝士兵的待遇往往只能局限于溫飽,甚至連溫飽都做不到。

例如,宋軍士兵的口糧每天大約1.2斤小米。

而且,只是個理論值。

即使在宋朝仁宗年間國家才建立不久,除了精銳士兵能夠得到規定的糧食之外,剩下的軍隊最多能得到規定的80-90%。

到了宋神宗的時候,普通士兵只能得到規定的30-40%而已,根本就吃不飽。

除了兩個朝代在士兵的待遇方面天差地別之外,在任用將領方面也存在著非常大的不同。

漢朝采用的是軍功制,將領領兵作戰只要打得好,就能夠根據斬首數獲得相應的獎勵。

例如,霍去病在他第1次領兵作戰的時候,率領800騎兵斬首2000余人,因其勇冠三軍被封為冠軍侯。

漢武帝一朝由于對外常年用兵,因軍功封侯者高達38人!

雖然漢朝皇帝對手下將領功勞過大也會產生猜忌,但是大多數人都能夠善終,甚至有的人由于功勞太大,軍功還能成為他的保護傘。

漢元帝時期的陳湯就是典型。

因為在萬里之外斬首匈奴單于,他被封為關內侯。

從此之后成為當時最大的網紅。

每次犯錯都有人替他求情,就連假傳圣旨皇上都原諒他了。

宋朝卻不一樣。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對將領防范程度最嚴重的時期,打了敗仗可能沒事兒,但要經常打勝仗恐怕反而惹一身事兒。

北宋名將狄青因戰功名震海內外,竟然在猜忌下郁郁而終。

所以,雖然北宋和西漢一樣,都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卻獲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