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沒有腳的鳥」,邊飛邊睡的雨燕,落地幾乎等于送死!!!
2022/12/08

世界上有一種鳥,幾乎一生都在空中度過,累了就邊飛邊睡,落地對于它們來說相當于送死。這種鳥兒,就是雨燕。

雨燕雖然名字裡有個「燕」字,但它跟常見的家燕並不是同一科的,後者屬于雀形目燕科;而雨燕是另外的一個科, 雨燕科一共有84種鳥類,包括普通雨燕、煙囪雨燕等等。

雨燕是著名的候鳥,有些是熱帶地區的留鳥。大部分雨燕體羽顏色較為暗淡,呈黑色、棕色,有的帶有亮眼的白色/淺色花紋,少部分在短時間內呈彩色光澤。

雨燕最大的特點和優勢就是飛翔,不僅飛得快、飛得高,還飛得持久,是鳥界的長途飛行冠軍。

雨燕:飛得快還持久

據了解,雨燕的飛行時速可以達到110-200公里,有的甚至能達到300多公里,是世界上飛得最快的鳥類之一。

甚至,它們的名字也跟「速度」息息相關。雨燕科的俗名是「swift」,作為形容詞時意思是 「敏捷的」;雨燕屬的學名是「Apus」,在希臘語中指的是 「沒有腳的鳥」

雨燕目以前的名字是「Machrochires」,意思是 翅膀發達的鳥。雨燕體長10-30公分,翅膀很大。 以普通雨燕為例,平均體長16公分,翼展卻有42-48公分,是體長的3倍。

正如雨燕屬的學名「Apus」,它們仿佛一生都待在空中,速度快,耐力還好。有科學家研究過雨燕的飛行行為,他們在13只雨燕身上綁定了特殊裝置,追蹤它們的飛行情況。

結果讓人大吃一驚,其中有一些雨燕 連續飛行了10個月,期間一次都沒有降落過

2014年,中國觀鳥組織給31只北京雨燕佩戴光敏定位儀,目的是研究它們的遷徙,為它們提供更好的保護。

結果同樣令人驚訝,其中一隻雨燕從7月開始南遷,次年4月返回,一年內 光是遷徙中的飛行距離就超過了2.6萬公里

經過測算,體重只有四五十克的雨燕,一年飛行的距離能達到3萬公里以上。那麼,它們是怎麼做到的?

為何如此強悍?

巨大的鐮刀狀翅膀、流線型的身材,是雨燕的飛行利器,保障了更大的升力和飛行的速度。而雨燕之所以能長期在空中飛翔,還跟它們的生理特性相關。

雨燕的 吃喝拉撒都是在空中進行的。它們主要以昆蟲、蜘蛛為食,能捕食很多農林害蟲,並且主要是在空中捕獲的,一天能捉7000只昆蟲。

它們喝水也不會停下來,而是趁著從水面掠過時飲水,是真正的「輕功水上漂」。

問題來了,就算[生·理·需·求]都在空中解決,那累了困了咋辦?雨燕表示:直接在空中解決。

雨燕可以只用半邊大腦睡眠,另外一邊大腦保持清醒,這種「半睡半醒」的睡眠方式被稱為 「單半球慢波睡眠」。當然,這並不是雨燕的專利,一些哺乳動物也可以做到。

綜上所述,雨燕就像個以輕功見長的武林高手,然而凡事皆有兩面性,它們也有弱點。

落地相當于送死?

由于長時間在空中生活, 雨燕的腿腳嚴重退化,變得軟而無力。這也導致它們一旦落地,就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其他鳥類落地後,能夠通過跳躍的輔助,再次飛向天空;但雨燕是不行的,軟弱的短腿跳不起來,也沒有扇動大翅膀的空間,所以很難從地面起飛。

飛不起來是一方面,還增加了被天敵殺死的風險。雨燕 在地面上不能奔走、不能跳躍,只能艱難爬行,如果此時被天敵發現,便只能自認倒楣了。

雨燕一生中少有停下來的時候,因此也被稱為 「無腳鳥」。當它們停下來時,往往是為了繁衍育雛。

如何繁衍後代?

既然落地的風險那麼大,雨燕又是如何繁衍後代的?原來,它們有獨特的交配技巧——空中交配。

跟大多數鳥類一樣,雨燕的 消化、泌尿、生殖系統是共同通道,而且也是通過 泄殖腔來交配。交配的時候,雄鳥和雌鳥的飛行速度會保持一致,並且交配的時間很短暫。

不過,它們的後代還是很傳統的,並非一出生就會飛,而是像其他鳥類那樣,需要經歷孵化階段,所以雨燕需要築巢育雛。

雨燕的腳很特別,其他鳥類是3個腳趾在前面、一個腳趾在後面,可以牢牢抓住樹枝;但雨燕的 4個腳趾都是朝前的,這意味著它們無法在樹枝上保持好的穩定。

所以,不管是築巢還是停留,雨燕選擇的都是陡直的地點,比如懸崖、煙囪、斷木等等,降落的時候就把腳趾掛上去。

它們使用唾液粘合細枝、芽、羽毛、苔蘚築巢,有的純用唾液將巢住在洞穴頂部。後面這種鳥巢就是燕窩的一種,但是收集的話要冒很大的險。

鳥巢建好之後就是孵化,雛鳥破殼後由親鳥輪流餵食。剛開始幾天,親鳥喂的是「食團」,是它們在喉部儲存的昆蟲咀嚼物,有時可多達1000多隻昆蟲。

如果天氣比較好,雛鳥只需5周就能離巢;如果環境糟糕,那就需要8周了。普通雨燕的雛鳥離巢後就很少返回繁殖地,並且到第三第四年才繁殖。

如今雨燕面臨的威脅比較多,包括棲息地縮小導致的覓食困難,人類過度收集燕窩,農藥的廣泛使用使得昆蟲減少等等。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