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不生活在水中,為何魚愛吃蚯蚓?
2022/11/07

蚯蚓被稱為「萬年釣餌」,但是蚯蚓是一種生活在陸地土壤中的無脊椎動物,而魚是終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動物,它們沒有任何的交集。那麼,為何蚯蚓能夠釣到魚呢?我們一起來聊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蚯蚓很難活著出現在水中

蚯蚓是寡毛剛單向蚓目下所有環節動物的統稱,全世界范圍內約有3000多種不同的種類,它們都喜歡棲息在濕度較高的土壤中,以土壤中的腐殖質為食,既能鬆土又能為微生物和植物提供生長所需的營養,是大自然生態迴圈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被達爾文稱為「 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動物」。

蚯蚓是一種相對原始的動物,它沒有呼吸器官,只能借助體表的微血管通過皮膚表面的水分溶解氧氣,從而達到呼吸的作用。由于體表濕潤是蚯蚓存活的基礎,所以蚯蚓的皮膚上有背孔能夠不斷地分泌粘液。

按理說,蚯蚓通過體表的粘液溶解氧氣,是能夠在水中生活的,但事實上,蚯蚓非但不能在水中生存,就連大雨過後蚯蚓也需要從土裡出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在下大雨時,我們總是能夠看到蚯蚓從土壤中來到地面上,這是因為大雨將土壤中的含氧量降低,已經無法滿足蚯蚓的正常呼吸了。而在水中也是一樣的道理,水中的含氧量比鬆軟的土壤中還要低,所以,進入水中的蚯蚓不會被淹死,但是會被憋死。

因此,蚯蚓與魚是生活在兩個世界的動物,它們沒有什麼交集(被雨水沖到河中的蚯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魚為何「愛上」了陌生的蚯蚓?

在開始我們就說過,蚯蚓是萬能魚餌,許多魚對蚯蚓都沒有抵抗力,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從以下三個角度來說一下:

第一:形態。

我們常見的淡水魚基本上都是雜食性魚類,而在它們的「葷食」中,水中的浮游生物、蠕蟲是最為常見的。其中全世界范圍內約有超過100萬種蠕蟲,它們有一半是生活在水中的,蠕蟲的運動方式是通過肌肉的收縮來實現蠕形運動的。

而我們用蚯蚓釣魚時,雖然會將蚯蚓扯斷,但是神經系統相對比較弱的蚯蚓即使被扯成兩段,這兩段也是能存活很長時間的,甚至這兩段還有幾率再生成兩條完整的蚯蚓。

當蚯蚓掛在魚鉤上進入水中時,它依然是在蠕動的,這在一些魚類的眼中就是自己常見的食物蠕蟲,因此,把蚯蚓當蠕蟲吃掉是大多數魚類喜歡蚯蚓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然這也不是什麼猜測,曾經伯克利魚類研究中心就做過類似的實驗,研究人員用塑膠蠕蟲掛在魚鉤上,果然吸引了一些魚類,而另一個魚鉤上只是掛上了與塑膠蠕蟲同樣材質的塑膠碎片就沒有魚類感感興趣。

在這場實驗中,塑膠蠕蟲並非是不動的,因為有水流、魚線拉扯等關係,所以它看起來也非常的逼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在玩路亞時,最常用的就是塑膠假餌。

第二:氣味。

魚類把蚯蚓當蠕蟲的第一要素是水質相對較好,這樣水底的能見度高,魚才能發現蚯蚓,但是這解釋不了「為何在渾濁的水中,魚照樣會吃蚯蚓」,于是,魚喜歡蚯蚓的第二個因素出來了,那就是氣味。

對于魚類來說,它們尋找獵物靠的並不只是視覺,甚至在尋找獵物時,視覺只是一個輔助工具,它們最厲害的還要屬嗅覺。

從上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魚有四個鼻孔,兩側各有兩個是互通的,這種結構的好處是即使水流湍急,水也不會嗆到魚。同時這種互通的結構內部具有嗅囊,水中含有各種氣味顆粒,在經過嗅囊時,就會被其捕捉到。

之後,魚就可以根據水流進的方向來判斷食物的方向。魚的嗅囊對于氨基酸這種身體必需的營養物質的捕捉能力是極強的,而蚯蚓扯斷(魚鉤掛穿)時,其體內的氨基酸會釋放到水中,從而被魚類捕捉到。

所以,魚不是喜歡蚯蚓,而是喜歡蚯蚓這種高蛋白(氨基酸含量高)的食物,哪怕沒有見過,魚也知道這是好吃的,這是魚類嗅囊(包括嗅板和嗅房)的功勞,而嗅囊也是魚類定位和尋找食物主要的方式。

總結一下

蚯蚓和魚雖然不認得彼此,但是一旦蚯蚓入水後,它掙扎時就像魚兒的常規獵物之一蠕蟲,所以魚會上鉤。而魚之所以會被蚯蚓吸引,有可能不是看到了蚯蚓的樣子,而是聞到了蚯蚓體內蛋白質的香味(蛋白質含量高達70%),所以才被吸引上鉤的。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