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朱宸濠造反失敗除了自己被殺以外,寧藩其他宗室都是何結局?
2023/07/04

前言: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十月,禮部尚書毛澄問了新天子明世宗朱厚熜一個問題:陛下即位登基之后,按照慣例要對近年薨逝親王進行祭告。寧藩的幾位已故親王寧獻王、寧靖王、寧康王該如何處置,請陛下圣裁。

世宗的回復很簡單: 「宸濠背逆不道,屬籍已削,勿祭」。意思就是末代寧王朱宸濠大逆不道,早已從玉牒中除名,寧藩也已經除國,自然無需對獻王等人進行祭告。僅僅過了三個月,世宗又在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免去了對于「權」字的避諱。

甲戌,命自今章勿避權字。以寧獻王諱權,孫宸濠謀反,國除故也。—《明世宗實錄卷十》

寧獻王朱權劇照

寧獻王朱權,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建文年間以所部三護衛官軍入股四哥朱棣的靖難大軍。然而四哥并未實現 「事成當中分天下」的諾言,反而削去寧王護衛,又將朱權從邊關大寧遷國至內陸腹地的江西南昌。

筆者在以前的文章中介紹過,明代的避諱很奇怪,皇帝這里很寬松,親王那里倒很嚴格。比如成祖朱棣名字中有個「棣」

字,《詩經》中有一首《棠棣》,沒人想過要給它改名。但是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山西布政司在本年鄉試時出了一道詩經題,里面有 「維周之楨」四個字,遭到了禮部彈劾,認為沒有避太祖第六子楚昭王朱楨的諱。

現在世宗取消了對「權」字的避諱,意味著寧藩家族徹底走下神壇。那麼寧王家族在朱宸濠叛亂之后都有哪些不同的結局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寧藩宗室大結局

寧藩始祖朱權,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寧王,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之國大寧(今內蒙古寧城縣)。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隨四哥燕王朱棣一同靖難,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遷國南昌。正統十三年(1448年)去世,享年七十一歲,謚曰獻。

寧獻王墓前華表

由于寧獻王嫡長子寧世子朱磐烒早在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便已去世,故而由寧世孫朱奠培在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襲封寧王。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去世,享年七十四歲,謚曰靖。

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寧靖王庶長子上高王朱覲鈞進封寧王,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去世,享年四十九歲,謚曰康。

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寧康王庶長子上高王朱宸濠進封寧王。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六月,寧王朱宸濠在封國南昌起兵造反。七月二十六日,汀贛巡撫僉都御史王守仁在鄱江南岸的八字垴,用火攻大破叛軍。那麼寧藩宗室結局如何,我們來做一下梳理。

宸濠之亂時寧藩宗室世系圖

寧獻王一脈子孫

寧獻王朱權共五子,長子寧莊惠世子朱磐烒、次子臨川庶人朱磐熚、第三子宜春安簡王朱磐烑、第四子新昌安僖王朱磐炷、第五子信豐悼惠王朱磐㷬。

除長子一脈襲爵外,其余四子之中,臨川王朱磐熚在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因罪被廢為庶人,臨川國除國。朱磐炷和朱磐㷬均無嗣而薨。

宜春王一脈:自安簡王朱磐烑起,經宣和王朱奠坫、康僖王朱宸澮,傳至朱拱樤。在寧王朱宸濠親自率軍東征之時,宜春王奉命鎮守南昌。結果王守仁大軍到了城下,大炮一放,宜春王朱拱樤就此被官軍俘虜。

初宸濠盡選強壯以行,城守皆老弱者。宜春王拱樤及內官萬銳等分督之,實無固志。—《明武宗實錄卷一百七十六》

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十二月初五日,朱拱樤在通州被賜自盡,宜春國除國。

南昌滕王閣

寧莊惠世子一脈子孫

寧莊惠世子朱磐烒共五子,長子寧靖王朱奠培、次子瑞昌恭僖王朱奠墠、第三子樂安昭定王朱奠壘、第四子石城恭靖王朱奠堵、第五子弋陽王朱奠壏。

瑞昌王一脈:自恭僖王朱奠墠起,經榮安王朱覲鐊、悼順王朱宸㵾,傳至朱拱栟。寧王起兵之時,瑞昌王朱拱栟扈從,是朱宸濠的心腹。兵敗之后,朱拱栟被俘,并于途中自盡,瑞昌國除國。

樂安王一脈:自昭定王朱奠壘起,經靖莊王朱宸湔,傳至朱宸湔。寧王之亂時,朱宸湔未曾參與,故而事后未受牽連。在其去世之后,長子朱拱欏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襲封樂安王。

石城王一脈:恭靖王朱奠堵去世后,由其孫朱宸浮襲封石城王,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的時候因罪革爵,石城國除國。

寧王朱宸濠劇照

弋陽王一脈:首封弋陽王朱奠壏在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的時候,因受誣陷而被逼自盡,弋陽國除國。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其長子朱覲鐰復爵為弋陽王,死后謚曰僖順。寧王之亂時的弋陽王,是僖順王嫡第三子朱宸汭。因未參與叛亂,故而事后也未被追究。

寧靖王一脈子孫

寧靖王朱奠培共三子,長子寧康王朱覲鈞、第三子鐘陵庶人朱覲錐、第四子建安王朱覲鋉。

除長子一脈外,鐘陵王朱覲錐在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因罪被削爵廢為庶人,鐘陵國除國。而在寧王起兵之后,建安王朱覲鋉仍然在世,不過并未參與侄子的造反行動。

寧康王一脈子孫

寧康王朱覲鈞僅一子,即嗣封寧王朱宸濠。朱宸濠共四子,兵敗八字垴之時均被朝廷大軍俘虜。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閏八月,朱宸濠及叛亂宗室都被押解到南京。明武宗朱厚照下旨除去他們的桎梏,然后派禁軍伐鼓鳴金再將他們活捉一次。

明武宗朱厚照劇照

而在御駕北返至通州之時,武宗下詔賜朱宸濠并其諸子自盡。

途中為了防止出意外,武宗一直讓寧王所乘坐的舟船與自己的御舟銜尾而行。后世文官們寫史,認為武宗倉促處死寧王,是為了回京之后就迅速到北方邊關巡幸。其實他們也不想想,真的讓寧王見到內閣首輔楊廷和等人,到底會是誰尷尬?

上曰: 「宸濠等得罪祖宗,朕不敢赦。但念宗枝,姑從輕悉令自盡,仍焚棄其尸。」上之北還也,每令宸濠舟與御舟銜尾而行,意甚防之。及駐通州,謂左右曰: 「吾必決此獄。」—《明武宗實錄卷一百九十四》

明武宗此舉很有政治智慧,但是誰也沒有想到,他在回京見到群臣之后即刻吐血犯病,并且最終于次年三月駕崩。這其中到底有沒有鬼,恐怕也就是天知地知楊廷和知了。

內閣首輔楊廷和劇照

三家分理寧府

寧王兵敗之后,王妃婁氏投水自盡,瑞昌王朱拱栟在押解途中自盡,朱宸濠本人并諸子及宜春王朱拱樤則在通州被賜自盡。外加此前已經因罪及絕嗣除國的:臨川國、新昌國、信豐國、石城國、鐘陵國以外,寧藩仍然保持郡王身份的還有三家:樂安國、弋陽國及建安國。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十月,弋陽莊僖王朱宸汭嫡次子朱拱樻襲封弋陽王。次年,世宗命這位新任弋陽王兼暫理寧府事。雖然寧藩親王已經被廢黜,但三家郡王以及宜春國、瑞昌國中未曾參與叛亂的宗室,也需要有人對他們進行管理。為了加強弋陽王的權威,朝廷還特意破例在其府中設引禮官二員。

癸巳,弋陽王拱樻請府中設引禮官舍人。禮部覆郡王舊無引禮舍人。但王管理府事,體貌稍異似亦可從。得旨準設二員。—《明世宗實錄卷四十六》

到了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朱拱樻提出寧獻王、寧惠王(即莊惠世子)兩位先祖 「不獲廟祀」,實在是令人痛心,希望朝廷開恩立廟致祭。禮部認為 「二王無罪,祀不宜絕」,世宗隨即下詔為二王立廟。只是認為目前弋陽王以郡王身份奉祀親王,其樂舞生應該減半。

明世宗朱厚熜劇照

不過也許是管理府事上了癮,弋陽王隱隱以親王自居,不但和寧藩大宗元老、建安王朱覲鋉有矛盾,還試圖祭祀寧藩的山川和社禝,引來了禮部的極大反彈,認為他過于僭越。

禮部言逆濠不道,變置社禝,存諸有司。拱樻不過約束宗室代理府事,豈得與有司之事?所請不可許。上從部議。—《明世宗實錄卷一百十六》

此后朱拱樻吸取教訓,倒頗有些賢王做派。其提出的復設江西巡撫都御史的建議,還得到了掌都察院右都御史汪鋐的贊賞。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九月,江西撫按勘保朱拱樻 「孝賢良,德行著聞」,世宗不但賜敕獎勵,還為其特制牌坊以示表異。

朱拱樻既然奉旨管理王府,諸王、宗室歲時朝賀都應該去弋陽王府行禮。但是建安王朱宸潚認為自己輩分高,不愿意隨班行禮,被世宗嚴詞訓斥。

初江西諸郡王歲時朝賀俱在弋陽王府行禮。至是建安王宸潚以己尊屬,不欲隨班。因遣校尉張益上疏稱病,請歲時得自從其府行禮。詔責潚不敬。令恪遵典禮,不得妄奏。—《明世宗實錄卷二百七十五》

明代親王府大門

嘉靖三十年(公元1552年)朱拱樻去世后,由時任樂安王朱拱欏兼暫理寧府事。而在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朱拱欏去世后則不再設寧府宗理,改由建安、樂安、弋陽三國分理寧府八支封國府事。

結語:寧王之亂后,朝廷對于寧藩宗室進行了甄別對待,有罪的該除國除國,該賜死賜死。但是被脅迫的那些宗室,則基本沒有受到處理。甚至有些受到誣陷,或者罪行不重的宗室,還在嘉靖年間被予以釋放。

至于朱宸濠雖然連同幾個兒子都被賜死,但貌似他還有后代。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的時候,一個名叫朱學的二十一歲青年自稱是朱宸濠第三子。當年寧王之亂時年僅四歲,亂軍中被舅舅趙賢救走,在河南、山西和陜西境內輾轉逃命。

不過朱學在年齡越來越大以后,卻狂妄自大不守禮法。趙賢生怕自己被這個大外甥所連累,不得不連夜獨自逃走。然而朱學在舅舅的羽翼下長大,毫無生存能力,于是前往霍丘縣自首,想去鳳陽高墻見自己的生母、朱宸濠之妾趙氏。太監王德對趙氏詢問之后,確認了朱學的身份,隨即將其禁住于高墻之內。給了你一口免費的牢飯,代價自然是終生的自由。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