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地宮之謎,深藏半個大唐盛世,千年歲月湮沒的盛世畫面
2022/03/13

唐太宗在歷史上的地位,不是平常的皇帝能比的,甚至大家知道的觀音菩薩,在唐太宗出現以前,是叫觀世音菩薩的,改名是因為在他出現以後,連觀音都要避他的名諱,大家就可以看出他的地位了。

他在位期間的積極治理國政,奠定了李治和武則天即位後的貞觀之治。他死後和他的長孫皇后一起葬在了昭陵,很多人都說昭陵已經被溫韜盜過了,但是這中間也有很多的疑點,比如這地宮裡面的文物都消失了,這應該也不是被盜走的,就算是盜墓賊,也有喜歡的和不喜歡的,或者是看上看不上的區別,所以也不應該完全消失,甚至一本書都沒有留下。

據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也被帶進了昭陵,但是因為不喜歡,就在拿出來的時候就扔了,那時候的人應該沒人不認識《蘭亭集序》吧,所以這個說法也不知道成不成立,下面就聽我來講吧。

玄武門兵變的起因

唐朝建立之後,四方都不安定,所以唐太宗就四處征戰,在這時,李淵就給唐太宗畫大餅,只要你安定了四方,就讓你接太子之位,但是在唐太宗班師回朝之後,竟然立了唐太宗的哥哥李建成為太子。

這下唐太宗當然會覺得不公平,我在外面浴血奮戰,你們在家裡享受天倫之樂,並且還排擠我,擱誰誰都受不了,更不用說像唐太宗這種有雄心大志的人。其實李淵的心思太明顯了,唐太宗越來越得人心,並且他在百姓中的威望越來越高,讓唐太宗當上太子的話,那就是自己給自己罪受,所以就讓自己的兒子們自相殘殺。

李建成知道自己的弟弟是那種不願委身于人之下的人,就算是位極人臣也不行。而且唐太宗也覺得李唐的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也不稀罕其他位置,所以李建成就聯合自己的弟弟李元吉一起欺負唐太宗。再加上李淵在朝堂上經常優柔寡斷下不了決定,所以在朝堂上明裡暗裡的爭鬥也更加的突出,李建成曾經還想下毒毒死唐太宗,這種兄弟鬩牆的事情也是李淵一手促成的。

毒藥事件之後,諸子的爭鬥也已經開始放在明面上了。在武德九年的時候,突厥侵犯唐朝邊境,李建成悄悄地和李淵說,讓李元吉前去戰場,想要架空唐太宗的兵權,但是唐太宗收買了一個東宮的一個小官員,在這件事發生之前,這個人就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唐太宗,並且還和他說,李建成李元吉準備在昆明池設下陷阱殺了唐太宗。

在此之前,唐太宗就在玄武門前,射中李建成和李元吉,事後才將兩人殺死,這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事變。在這件事之後,唐太宗還將兩人的名字,從宗譜中除去。

這時李淵還將兵權全權交給了唐太宗,並且在幾天之後將太子之位還給了唐太宗。並且李淵還頒了一個聖旨,大概意思就是說,從今以後,無論大事小事,都先交給太子處理,然後再告訴皇上。又過了幾天後,李淵正式退位,安安心心的當起了皇上的父親,隨後唐太宗即位,第二年才改了國號貞觀。

李世民即位

他即位後,一直將隋朝的滅亡當成是敲響自己的警鐘,所以在諫言方面一直是虛心接受,曾經還和臣子們說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而且當時正好是隋朝末年的動盪年代,人們心裡也有不小的陰影。

生怕戰爭再來一次。但是唐太宗在這方面也給百姓吃了一顆定心丸,他經常知人用善,並且只要有才能,以前做過的錯事,他都可以既往不咎,並且知道百姓們的苦處,在徵稅方面也是,薄賦尚儉,終于扭轉了時局,讓時局穩定了下來。

這時候百姓之間的風氣也前所未有的好,晚上睡覺的時候可以不關門,但是也不會有人偷東西。東西掉到地上的時候,也不用擔心有人會撿走。一時間整個唐朝都是海清河晏。但是到老年的時候他也沉迷上的長生不老藥,有作為的皇帝是不是到最後都會都上這條路,秦始皇和漢武帝也是這個樣子的。

兄弟鬩牆再次發生

在這之前,太子李承乾也因為想要謀反被廢了。他真的是庸人自擾,他是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的嫡長子,古時候的規矩是只要嫡長子不犯事,皇帝也不敢廢長立幼,而且唐太宗也非常喜歡他。

但是這中間發生一件事就是他知道了李泰也想要奪嫡後,就不敬師長,日漸焦慮,並且在此期間胡作非為,還寵愛了一個男子,並且還稱他為稱心,在唐太宗知道這件事之後,就將稱心殺了,沒想到,因為這件事他竟然一病還幾個月不上朝,並且和唐太宗的關係也慢慢的變成的怨恨,還將去勸慰他的師長們全發落了,但即使是李承乾混賬成這個樣子,唐太宗也從來沒有起廢太子的念頭,甚至還讓魏征去當他的老師。

曾經還有大臣明裡暗裡的意思就是讓唐太宗廢太子,但是他說,我兒子雖然腿不利索,但是也是嫡長子,怎麼能廢長立幼,所以這件事在最後也不了了之了。

在這樣的重壓之下,他做了一件永遠讓他後悔的事,就是在最後選擇了刺殺李泰,李泰是唐太宗的嫡次子,也是他和皇后的孩子,和李承乾還有李治是一個媽的兄弟,但是最後李承乾還是痛下殺手了,只不過這一次失敗了,雖然失敗了,但他還是賊心不死,這次就暴露了,但是在唐太宗的盡力保護下,免去了死罪,被貶為了庶人。

只不過李承乾被貶為庶人以後,李泰也沒有當上太子,反而是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李治當上了太子。不過這中間李泰也是提出過要求的,但是被唐太宗拒絕了。

李泰的小名叫青雀,從小就很得唐太宗的喜歡,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孩子,也是這種錯覺讓他覺得自己也可以和哥哥爭,哥哥被廢以後,他就撲進了唐太宗懷中撒嬌,說自己即位之後肯定會把我的孩子殺了,然後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李治,這種明眼人一眼就知道的謊言,但是偏偏唐太宗看見這是青雀撲進自己懷裡就看不清了,還心軟的立刻就要答應 ,還好被自己的臣子揭穿,唐太宗這才清醒過來,享受了至高無上的權利,怎麼會捨得將皇位穿給自己的弟弟。

可能是怕李治也想李承乾和李泰一樣,所以李治是唐太宗親自教導的,所以唐高宗在即位以後,也刻苦努力,要不是武則天在一起,說不定也是個在後世的爭議也不會這麼大。

長孫皇后逝世

皇后在臨終前和唐太宗說,但請因山而葬。意思就是陵墓要依山而建,不用墳也不用棺材,如果要建陵墓的話,都用木頭和瓦片,送終的時候也不要大鋪大張,這才是不忘了我的方法。但是唐太宗除了那句因山而葬,其他的是一句也沒聽進去。

所以唐太宗就將長孫皇后葬在了九嵕山,並且將這裡也作為自己的福地,死後也要和長孫皇后葬在一起,才在現在開始著手修建陵墓。並且取名為昭陵。從秦漢開始就規定了,一旦登上皇位,第二年就要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雖然放到現在聽著像是催死的,但是在古時候卻是身份的象徵。

但是唐太宗是在貞觀十年才開始修的,這是覺得自己不會死嗎。昭陵從長孫皇后死後開始修,一直修到開元二十九年,開元是李隆基的年號,一共修了107年,也不知道在陵墓沒有修好的時候,唐太宗睡哪。

昭陵的建造

古時候將小的山梁叫做嵕,唐太宗陵墓的山一共有九個這樣的山,所以才起名叫九嵕山,陵墓的占地面積在200平方千米左右,並且還是個墓葬群,山腳下的地方,葬的應該都是陪葬人員,比如嬪妃和公主,還有功臣和將軍。

而且被稱為天下名陵。那這裡面的陪葬品肯定是不會少的,但是有考古人員去了九嵕山,就在山上發現了幾個人工鑿開的洞和山上本身就有的叢葬窯,叢葬窯就是將個賬陪葬品放在裡面,唐太宗的叢葬窯就曾經發現過陶人以及馬,秦始皇的兵馬俑也是叢葬窯。

還發現了石壁上燕尾槽,這個在武則天的陵墓裡也發現過,這就是用來放鐵栓板的,並且在乾陵的墓中發現的條石上面就有這個凹槽,這個就是起一個固定的作用,武則天墓道口上有一階一階像樓梯一樣的條石,下面就是放的鐵栓板,這上面4000多個條石全是用這種方法放上去的。

在昭陵發現了這樣的東西,說明這裡也有條石,但是只有凹槽沒有條石,可能還需要慢慢發現吧。修這個的契機還是因為,當時是直接在山頂上挖了一個洞,工人們上上下下的也不方便,所以就建了這個。

還有一種說法是,我們古時候講究的是事死如事生,意思就是死了以後也要像活著一樣,在生活方面不能被苛待了,所以這個地方也是為了,讓宮女過來伺候的時候能方便一點。當時還修了很多的殿宇樓閣,那時候是很精美的,不像我們現在這樣看見的只是一座山,這個棧道,也是為了讓唐太宗能自由的穿梭在各個殿宇樓閣之間,別過去以後下不來了,也是為了讓唐太宗在死後也能享受到生前的輝煌。

除此之外還發現了好幾個石洞,走進去之後看見一個圓形的穹頂,這就是唐朝的墓葬形式,除此之外,還看見靠牆的牆壁上,有一個高臺,這個高臺應該就是為了放棺槨的,這一看就不是放唐太宗的,後來大家提出了一個猜測,這個是不是文德皇后臨時安放棺槨的地方。

因為皇后死的時候,唐太宗的陵墓都還沒有動手修,那時候皇后是要和皇帝葬在一起的,所以只能快馬加鞭的臨時修一個給皇后住的地方出來,唐太宗給皇后的墓誌銘上也寫著,今因九嵕山為陵,鑿石之工百餘人,數十日而畢,當年十幾天就做完的臨時陵墓應該就是這個地洞,在昭陵完工以後,長孫皇后才從這裡遷到了昭陵。

在這個洞的旁邊還有好幾個洞,但是這些洞在古時候被稱為是石室。唐太宗那時候有個寵妃叫徐賢妃,當時她提出也要殉葬,但是皇帝不同意。沒想到她第二年的生病了,並且還拒絕吃藥,結果病死了,可能山腳下的陪葬墓沒有他的位置了,就把她葬在這個石室裡了。除此之外,別的什麼都沒有發現,看這種情況,昭陵的墓口在哪估計都沒找到,但是傳說中這個墓口是在九嵕山上比較平緩的地方,不過這也只是傳說,是不是真的還沒有被證實過。

昭陵地宮沒有被盜的證據

曾經有人說唐太宗的墓已經被盜的什麼也沒有了,有我們上面說的《蘭亭序集》,但是墓道口都沒打開,上哪盜去,夢裡盜的嗎,盜夢空間嗎難道是,雖然我們在考古方面沒有發現任何線索,那就看看文獻吧,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這裡的韜說的是溫韜,他在陝西鎮守了7年,唐朝的各種陵墓都在他所管轄的境內,他都將它們挖掘了,裡面的財寶也全被偷了。

其實後面還有幾句,意思就是其中昭陵是最堅固的,溫韜沿著墓道走下去以後,發現裡面的宮殿非常華麗,不像是人家有的東西,東邊和西邊都有石床,石床上放著一個鐵盒子,盒子打開以後發現裡面放著的全是以前的書,書上的筆記就和新的一樣,溫韜全把它拿走了,真是個瘟神。

然後這件事就傳到了民間,只有乾陵,牢固不可挖掘。除了武則天的墓,溫韜全部都進去過了。但是乾陵他為什麼沒盜呢,據說是,他當時碰上了不好的天氣,所以不敢挖了。

疑點2

並且這裡面還是有前朝的書,這倒是和《蘭亭集序》對上了。但是還有一點不能忽略就是溫韜當時只盜了在他管轄區域內的,他當時管轄的區域是耀州就是今天的陝西銅川,和九嵕山相差著將近一百公里的路程,穿過這麼老遠的路程就是為了盜個墓,這沒必要吧,所以很可能描寫溫韜的這段,純粹是當時的老百姓們腦補出來的,《蘭亭集序》八成應該也是腦補出來的。

還有一點是我們前面說到的天氣不好,這個編的就太假了,溫生活在時代是在五代十國,出了名的亂世,並且他還是個軍閥,那時候為了活下去就只能殺人,因為一個天氣就不敢挖了嗎,刀下的亡魂都不知道有多少了,還在乎墓裡的嗎。並且有關溫韜的這本書是北宋時期寫的,當時好不容易才統一,結束了戰亂時期,為了人民的思想,自然不能把溫韜這個軍閥割據寫的太好,這種情況下,不給他抹黑就算是尊重前輩了,怎麼可能還美化他。

疑點3

接下來一點就是,像這種參與者已經死亡,死無對證的書,裡面的故事自然寫的是虛虛實實,不過實的部分肯定是寫的大家都知道的事,比如盜墓賊進去 當然是為了金銀財寶,但是對于溫韜的描寫卻是側重寫了他對書的關注遠高于財寶,這種情況就很奇怪,溫韜盜墓的原因就是,想擴大自己的部隊,這樣才能在亂世中生活下去,將四個人變成四百個人,想要這種變化就只能用錢來往上堆,只關注書法也太奇怪了。

虛的事情就太好寫了,寫了這些以後,就由大家自己去幻想吧,過去的老百姓不就幻想出來,溫韜等人拿了《蘭亭集序》之後,因為看不懂就隨手扔了的事嗎 ,這不是也流傳下來了。

最後一點就是,地宮以我們現在的科技技術都探測不到,或者是說不敢進去,在我們幾千多年以前的他,就這麼輕易將昭陵地宮找到並且挖開了嗎,這好像也不太能讓人相信。

關于地宮還有一點就是,這麼多年也不見從任何地方發現,現在昭陵中已知的最珍貴的寶物就是唐太宗在戰場上騎過的六匹馬。這些東西都能千年不丟失,怎麼就其他珍貴的文物能一件都看不到,說來也真夠奇怪的。

所以現在就有很多人認為,昭陵地宮根本就沒有被盜,佐證這個事情的還有一件事就是,北宋時期的皇帝做了一件事就是,重新修葺了歷代皇帝的陵墓,其中就是秦始皇的,漢高祖和唐太宗等總之是有28個,其他陵墓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問題,但是只有唐太宗的昭陵確實看不出什麼問題來,尤其是他的陵墓是建在山上的,要是曾經被盜過的話,一定是有重新翻土的痕跡的,但是他們去修葺的時候,一點痕跡都沒有發現,這也是只為昭陵沒有盜增添了一個和有力的證據。

不發掘昭陵地宮的原因

還有人很好奇,為什麼我們的文物學家都不發掘昭陵。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國家的科技和技術都還沒有達到那個地步,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貿然發掘會不會有什麼危險,所以還是等完全做好準備再開始吧,畢竟砣小壓千斤,椒小辣人心,是一點差錯都出不得的。

第二點是,昭陵依山而建,這個一旦發掘不好的話,會對墓道和墓室造成傷害,墓室也可以看出一個朝代的經濟文化水準,所以如果一不小心損壞的話,對于唐朝的歷史,我們了解的就更少了,並且文物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這也是會造成相同的結果。

第三點就是,我們不知道裡面有什麼,所以也就不清楚它們的保存方法,如果就像當年我們貿然打開兵馬俑坑的時候,有一些彩俑,不是一接觸空氣就瞬間氧化,上面的顏色都消失不見了,有這樣的一次教訓就夠了,萬一這裡面也有一些文物是不能接觸空氣的,貿然打開也會對它造成傷害,或許還有有一些,打開就直接化為粉末了,那這樣也太可惜了。

還有的一些文物是,剛剛發掘上來的時候,顏色還很鮮豔,但是挖出來不久,就會變得鏽跡斑斑,那這樣的話還不如先將他放在墓裡面,等研究出來技術再挖掘出來。如果《蘭亭集序》真的在裡面的話,墓室裡面是一個真空的環境,書放在裡面反而不會收到傷害,如果拿出來一接觸空氣。

最後一點就是,我們對墓室的結構不清楚,就像對秦始皇陵也不清楚一樣,所以才拖了這麼長時間都沒有下去,並且發掘皇家陵墓不是一個簡單問題,需要統籌規劃,科學開展工作,很復雜,需要長遠來看,一旦某一個環節出了錯,那就完了。

總結

雖然現在挖掘昭陵地宮是個看不到開頭的事,但是慢慢來,總有一天,我們會開始的。地宮裡面的每一件文物都代表著盛唐時期的輝煌,並且每一件文物也代表著一個故事。說不定,再過幾年,等這些文物挖掘出來,我們去博物館的時候,在你對面的一個小瓶子或者是小罐子,就曾經是唐太宗曾經摸過的,還可能是他曾經喜歡的。

這樣我們就好像在和千年之前的唐太宗對話一樣,文物的意義也就是在這裡。有一本書叫《啞舍》,這裡面講的就是文物背後的故事,或許大家覺得不起眼的東西,它可能就見識了歷史的變遷,希望大家以後在面對文物的時候,不要覺得它值多少錢,多想想它蘊含的意義。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