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螳螂在吃自己的「丈夫」時,為什麼雄性螳螂不反抗也不逃走?
2022/08/20

雌性螳螂會在交配完成後吃掉自己的「丈夫」,因此被稱為「昆蟲界的黑寡婦」(真正的黑寡婦蜘蛛是紅斑寇蛛,它不是昆蟲)。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雌性螳螂的這種行為叫做「性食同類」,那麼,為什麼螳螂會有這種習性呢?被母螳螂攻擊的雄螳螂為什麼不反抗和逃跑呢?我們一起聊一下這兩個有意思的問題。

母螳螂為什麼會「性食同類」

性食同類顧名思義就是一些動物喜歡在交配完成後吃掉自己配偶的行為,在自然中,性食同類的動物有很多,比如上面說到的寇蛛、蠍子、螳螂等等。螳螂是整個螳螂目下所有昆蟲的統稱,在該目下有超過2000多種不同的螳螂,它們遍佈世界各地,根據動物學家的研究發現,並不是所有的螳螂都會性食同類(有18%左右的螳螂並不會有這個行為)。那麼,為什麼大多數的螳螂都會吃掉自己的配偶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幾個科學的實驗。

關于螳螂性食同類的習性早在20世紀的80年代,科學家就早已經發現並且進行了觀察。1984年,兩位科學家大衛斯和裡克斯捕捉了30對雌雄螳螂,並且事先將雌性螳螂喂飽,然後讓雌螳螂與雄螳螂一起,它們均正常的發生了交配行為,並且在完成之後,雌性螳螂並沒有攻擊和吃掉自己的配偶。

之後,兩位科學家又收集了一些螳螂,這次他們將螳螂分為兩組,一組是在實驗室內連續5天以上沒有餵食的雌性螳螂和正常進食的雄性螳螂,一組是僅投喂了少量食物的雌性螳螂和正常的雄性螳螂。通過觀察發現,第一組中的雌螳螂見到雄性後,二話沒說就上去捕食,而第二組中的雌性螳螂則大都是在 交配的過程中和完成之後將雄性吃掉。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能夠看出,雌性螳螂吃不吃雄性,完全取決于自己餓不餓,因為即使在繁殖期,饑餓的雌性螳螂也會在不發生交配行為之前吃掉雄性。

有人說:雌性螳螂吃掉雄性是為了更多的繁殖後代。這個說法表面上看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根據1988年數位科學家的長時間觀察發現,在交配中吃掉配偶的雌性螳螂並沒有比沒有吃配偶的雌性螳螂多產,而且其後代的孵化率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因此,雌性螳螂吃掉雄性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已,並不是雄性身體內有什麼物質能夠幫助後代。

既然如此,雄性螳螂在交配完成後為什麼不反抗也不逃走?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雄性螳螂知道自己交配完成後可能會被攻擊嗎?關于這個問題,早在20世紀初,葡萄牙的昆蟲學家勞倫斯就已經給出了答案,他用了相當長的時間觀察了各種各樣的歐洲螳螂,發現在繁殖的季節,都是雄性主動找雌性,而且當雄性發現雌性後,通常是偷偷地繞到雌性的背後,然後迅速的跳到對方的背上,用前足鉗住雌性的胸部以及翅基。而且根據觀察,雄性螳螂在交配完成後,會 迅速的跳下雌性的背,然後快速地向反方向逃走。

如此小心地接近和制服式的行為以及逃跑的舉動,足以證明雄性螳螂知道雌性可能會吃自己,不然它沒有必要如此的小心翼翼。當然,儘管知道雌性的危險,雄性螳螂為了繁殖也不得不鋌而走險。

既然雄性知道雌性螳螂隨時可能把自己吃掉,而最終的結果還是被吃掉,那這就足以說明一個問題了: 雄性螳螂逃不掉。確實,在雌性螳螂面前,雄性螳螂只有逃跑的份,沒有任何與之抗衡的能力,這是因為 雌性螳螂有著兩倍于雄性螳螂體型的巨大優勢,在巨大的體型差距下,雄性螳螂的速度、戰鬥力都要遠遜于雌性,所以在交配完成後,一旦雌性轉過身來,雄性是想逃都逃不掉的。

雌性螳螂為什麼選擇減少自己的同類?

無論是哪個角度看,吃同類的動物在自然界中也是相對少見的,這是因為任何的動物都是在竭盡所能地讓自己的族群可以發展壯大。但是,雌性螳螂為什麼會減少同類呢?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螳螂的壽命大都在6個月左右,它們是一年一代生的,而且螳螂的繁殖也只有一次,那麼對于雌性螳螂來說,完成了交配後的雄性已經沒有了任何價值,與其它們自己死亡或者被其他動物吃掉,還不如給自己補充營養。

第二,雌性螳螂對雄性的依賴性本就不強。在雌性螳螂饑餓的情況下,它們甚至不會給雄性繁殖的機會就將其吃掉,顯然在雌性螳螂的優先順序排序中,食物才是第一位的,畢竟沒有足夠的能量,它們也很難產卵。

這就造成了雌性螳螂更多的是把雄性看成一種獵物或者是工具。正是因為這樣,在螳螂目下,才有許多螳螂演化出了「孤雌繁殖」的能力(比如美洲竹節螳螂、非洲綠螳螂等等)。

總結

螳螂目下大多數的成員有性食同類的習性,而且都是清一色的雌性吃掉雄性,通過科學家們的觀察資料看,雄性螳螂對雌性的危險並非一無所知,它們之所以在交配後被吃掉,不是因為沒有逃跑行為,而是在巨大的實力懸殊下,它們通常無路可逃。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