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從哪里知道母螳螂懷孕后會吃掉公螳螂的?不少小伙伴會說出黑貓警長。
的確,黑貓警長關于螳螂的那一集,是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黑貓警長螳螂那一集
那麼問題來了,好好的小兩口,為什麼要鬧得一方吃掉另一方呢?
鑒于公螳螂已經被吃了,我們可以采訪一下母螳螂:你為什麼要吃掉自己的老公?
它會告訴你:這是為了公螳螂好!
好家伙,吃你是為了你好,這個理由也太恐怖了,這才是真正的愛它就要吃掉它。
然而,在這個殘忍的現象背后是殘酷的自然法則。
母螳螂會吃掉公螳螂
螳螂這個動物類群在昆蟲界可謂是非常厲害,它們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螳螂目,這個目一共有2200多個物種。
雖然螳螂目并不是昆蟲的四大家族(
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雙翅目),但是這并不妨礙螳螂把它們當作食物。
它們是肉食性昆蟲,幾乎沒有吃素的螳螂,無論是幼蟲還是成蟲,幾乎都是吃葷的。
螳螂家族的成員體型差異很大,最大的螳螂是非洲綠巨螳螂,又稱泰坦巨螂,體長可以達到14到15厘米,而最小的螳螂是甘比亞拳擊螳螂,體長僅1厘米。
螳螂的三角形腦袋
無論哪個體型的螳螂,它們無一例外身材都很好,身體纖細腰長,腦袋是三角形,外加一雙卡姿蘭大眼睛。
前肢特化成了鋸齒狀,防護揮動著兩把鋸齒刀,在大部分昆蟲的眼里,螳螂就是「電鋸驚魂」。
一般來說螳螂會飛,它是有翅膀的,翅膀藏在自己拖著的「燕尾服」之下,撐開之后就能飛翔,但是不同的螳螂之間飛行能力差距很大。
多數情況下螳螂不會通過飛行來移動自己,它們不太喜歡動,反而喜歡慢節奏的生活。
螳螂的翅膀
可是作為肉食性昆蟲,螳螂需要捕食其他昆蟲,慢吞吞的怎麼能抓住自己的飯呢?
螳螂選擇守株待兔,它們在長期的演化中出現了與環境融為一體的本事,有藏在樹葉上的綠色螳螂,有偽裝成樹枝的螳螂,還有打扮成一朵花的螳螂。
所以,螳螂的生活完全靠運氣,運氣好就是螳螂捕蟬,運氣不好那就是黃雀在后。
生活不易,螳螂嘆氣,但是吃飯只是螳螂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還有最重要的螳生大事要完成,那就是繁衍。
螳螂的繁衍堪稱昆蟲界最悲壯的生育,因為公螳螂為了后代,需要將自己獻身于母螳螂。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對于參與繁殖的公螳螂來說,它是早上死的,身體是上午被吃的,娃可能是下午才懷上的。
螳螂之間一旦看對了眼,母螳螂就直接撲上去用自己的兩個大鋸子將公螳螂抓住,從頭開始吃起來。
這個時候,公螳螂的下半身還會受到大腦的支配,繼續與母螳螂交配,甚至是腦袋被吃完了,它的下半身依舊還在交配。
當然,也有雞賊的雄性螳螂成功逃掉的,它們是怎麼逃的呢?還記得螳螂的翅膀嗎?
被母螳螂吃掉的新郎
昆蟲學家們發現,會飛的螳螂里面,公螳螂占據了絕大部分,一些螳螂交配的時候直奔主題,趁著母螳螂還沒有反應過來,火速完成然后扇動翅膀逃命。
翅膀越強的公螳螂逃跑的機率就會越大,它們還能參與下一次交配,留下的后代數量更多,讓自己的基因得以傳承。
然而,對于公螳螂來說,交配之后逃跑也要面臨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那就是自己的后代無法被孕育出來。
螳螂的幼蟲
昆蟲生孩子和脊椎動物不一樣,它們并不需要很長的懷孕期,交配完之后差不多就要產卵了。
螳螂的生活習慣是守株待兔,所以難免饑一頓飽一頓,有可能母螳螂交配的時候就很餓,無法支撐自己之后的產卵
。
為了以后的孩子,公螳螂決定犧牲自己成就后代,變為母螳螂的食物。
螳螂捕食其他昆蟲
這種吃掉自己配偶的做法在自然界還有蜘蛛,比如最著名的黑寡婦蜘蛛,那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電影里出現一個穿黑色衣服的女殺手,代號十有八九是「黑寡婦」。
值得注意的是,蜘蛛不是昆蟲,它是蛛形綱,屬于另外一個分支,和昆蟲的關系很遠。
蜘蛛和螳螂演化出吃配偶的生活習性屬于趨同演化,就像鬣狗不是犬科但是長著一副狗樣子。
聞名天下的黑寡婦蜘蛛
關于母螳螂吃公螳螂到底是雙方自愿還是母螳螂太餓了,一直都有爭議,因為螳螂有2200多種,并不是每一種都吃公螳螂。
而且一些母螳螂只是把公螳螂的腦袋吃了,身子掉在了地上,如果真的缺營養,那麼應該是全部吃掉才對。
已經被啃了一大半的公螳螂
其實,螳螂這種吃配偶的行為還是比較好理解的,畢竟動物沒有結婚這樣的概念,公螳螂之于母螳螂實際上也都是陌生螳螂,沒有血緣關系。
此外,一些雄性動物也會殺死非親生的幼崽,目的是為了讓雌性快速進入發情期,雖然很殘忍但是轉念一想這些也不是它的親生孩子,它能下狠手也挺合理的。
但是在動物界,會出現媽媽吃掉孩子的行為,人們起初以為母親吃掉孩子是因為營養不夠,所以挑選一只最弱的補充營養。
雄獅會殺死非親生的幼崽
這種現象存在,比如白鸛就會丟棄最弱小的孩子,或者自己吞掉最弱的那個。
然而隨著研究發現,寵物身上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寵物不愁吃不愁喝的,它們不太可能營養不良,吃幼崽不太可能是補身體。
原來,動物在受到驚嚇認為自己或者幼崽有危險的情況下,會吃掉幼崽,這是一種自救的手段,雖然無法理解動物的心理,動物學家們還是給出了這種情況的幾種原因。
動物有時會吃掉自己的幼崽
第一是強大自己,有句話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動物也會衡量利弊,保住母體才是根本,孩子沒了可以再生,媽媽沒了那就真的全沒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寧愿自己吃掉也不給另外的動物,自己尚且還有逃跑的可能,不能讓自己的崽子便宜了對方。
第三個原因可能是,母親知道對方的目標是幼崽,所以吃掉幼崽后對方就失去了目標,很快就會離開,這樣它才能夠活下去。
這些情況多半都發生在哺乳動物的身上,其他的動物,如爬行動物們很少有撫養等行為,就算遇到了自己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估計也是一口一個咔嘣脆。
警惕的貓媽媽
看了這麼多動物界的殘忍案例,這是不是說明動物全部都是冷血,它們沒有感情?
也不完全是,動物也擁有感情,而且很多動物的生活方式人類都無法趕上,就比如爬行動物里面的奇行種——恒河鱷。
恒河鱷是一種社會性很高的鱷魚,你沒看錯,被認為是冷血動物的鱷魚也存在社會性。
在恒河鱷的世界里,只有足夠成熟的恒河鱷才有資格參與交配產下后代,那麼其他年輕的雄性鱷魚就會跟著年長的雄鱷學習如何育兒。
社會化撫養的恒河鱷
恒河鱷會將附近的小鱷魚匯集起來組成一個幼兒園,里面有單身的鱷魚作為幼兒園老師,它們在中間學習如何照顧孩子,為自己以后當父母做準備。
這樣充分保證了小鱷魚的安全,導致恒河鱷幼鱷的存活率高達驚人的90%以上。
這顛覆了人們對于鱷魚冷血、殘酷、獨來獨往的印象,這一現象也在一些凱門鱷的身上出現過。
自然界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地方,在這里有殘酷,會出現夫妻互啃、以大欺小甚至骨肉相殘,但是也會出現社會化撫養,互幫互助。
恒河鱷照顧的孩子不一定是自己的
這也許就是大自然如此美麗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