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交配后,為何要吃掉新郎官?螳螂新娘:這其實是為它好
2022/11/27

你是從哪里知道母螳螂懷孕后會吃掉公螳螂的?不少小伙伴會說出黑貓警長。

的確,黑貓警長關于螳螂的那一集,是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黑貓警長螳螂那一集

那麼問題來了,好好的小兩口,為什麼要鬧得一方吃掉另一方呢?

鑒于公螳螂已經被吃了,我們可以采訪一下母螳螂:你為什麼要吃掉自己的老公?

它會告訴你:這是為了公螳螂好!

好家伙,吃你是為了你好,這個理由也太恐怖了,這才是真正的愛它就要吃掉它。

然而,在這個殘忍的現象背后是殘酷的自然法則。

母螳螂會吃掉公螳螂

致命的螳螂

螳螂這個動物類群在昆蟲界可謂是非常厲害, 它們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螳螂目,這個目一共有2200多個物種。

雖然螳螂目并不是昆蟲的四大家族(

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雙翅目),但是這并不妨礙 螳螂把它們當作食物

它們是肉食性昆蟲, 幾乎沒有吃素的螳螂,無論是幼蟲還是成蟲,幾乎都是吃葷的。

螳螂家族的成員體型差異很大,最大的螳螂是 非洲綠巨螳螂,又稱泰坦巨螂,體長可以達到14到15厘米,而最小的螳螂是 甘比亞拳擊螳螂,體長僅1厘米。

螳螂的三角形腦袋

無論哪個體型的螳螂,它們 無一例外身材都很好身體纖細腰長,腦袋是三角形,外加一雙卡姿蘭大眼睛。

前肢特化成了鋸齒狀,防護揮動著兩把鋸齒刀,在大部分昆蟲的眼里,螳螂就是 「電鋸驚魂」

一般來說螳螂會飛,它是有翅膀的, 翅膀藏在自己拖著的「燕尾服」之下,撐開之后就能飛翔,但是不同的螳螂之間飛行能力差距很大。

多數情況下螳螂不會通過飛行來移動自己,它們不太喜歡動,反而喜歡 慢節奏的生活

螳螂的翅膀

可是作為肉食性昆蟲, 螳螂需要捕食其他昆蟲,慢吞吞的怎麼能抓住自己的飯呢?

螳螂選擇守株待兔,它們在長期的演化中出現了 與環境融為一體的本事,有藏在樹葉上的綠色螳螂,有偽裝成樹枝的螳螂,還有打扮成一朵花的螳螂。

所以, 螳螂的生活完全靠運氣,運氣好就是 螳螂捕蟬,運氣不好那就是 黃雀在后

生活不易,螳螂嘆氣,但是吃飯只是螳螂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還有最重要的螳生大事要完成,那就是繁衍。

螳螂的繁衍堪稱 昆蟲界最悲壯的生育,因為公螳螂為了后代,需要將自己獻身于母螳螂。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婚禮變葬禮

對于參與繁殖的公螳螂來說, 它是早上死的,身體是上午被吃的,娃可能是下午才懷上的

螳螂之間一旦看對了眼,母螳螂就直接撲上去用自己的兩個大鋸子將公螳螂抓住, 從頭開始吃起來

這個時候,公螳螂的下半身還會受到大腦的支配, 繼續與母螳螂交配,甚至是 腦袋被吃完了,它的下半身依舊還在交配

當然,也有雞賊的雄性螳螂成功逃掉的,它們是怎麼逃的呢?還記得螳螂的翅膀嗎?

被母螳螂吃掉的新郎

昆蟲學家們發現, 會飛的螳螂里面,公螳螂占據了絕大部分,一些螳螂交配的時候直奔主題,趁著母螳螂還沒有反應過來, 火速完成然后扇動翅膀逃命

翅膀越強的公螳螂逃跑的機率就會越大,它們 還能參與下一次交配,留下的后代數量更多,讓自己的基因得以傳承。

然而,對于公螳螂來說,交配之后逃跑也要面臨一個 非常嚴峻的問題,那就是 自己的后代無法被孕育出來

螳螂的幼蟲

昆蟲生孩子和脊椎動物不一樣,它們并不需要很長的懷孕期,交配完之后差不多就要產卵了。

螳螂的生活習慣是守株待兔,所以難免 饑一頓飽一頓,有可能母螳螂交配的時候就很餓, 無法支撐自己之后的產卵

為了以后的孩子,公螳螂決定犧牲自己成就后代, 變為母螳螂的食物

螳螂捕食其他昆蟲

這種吃掉自己配偶的做法在自然界還有蜘蛛,比如最著名的 黑寡婦蜘蛛,那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電影里出現一個穿黑色衣服的女殺手,代號十有八九是「黑寡婦」。

值得注意的是, 蜘蛛不是昆蟲,它是蛛形綱,屬于另外一個分支,和昆蟲的關系很遠。

蜘蛛和螳螂演化出吃配偶的生活習性屬于 趨同演化,就像鬣狗不是犬科但是長著一副狗樣子。

聞名天下的黑寡婦蜘蛛

關于母螳螂吃公螳螂到底是 雙方自愿還是母螳螂太餓了,一直都有爭議,因為螳螂有2200多種, 并不是每一種都吃公螳螂

而且一些母螳螂 只是把公螳螂的腦袋吃了,身子掉在了地上,如果真的缺營養,那麼應該是全部吃掉才對。

已經被啃了一大半的公螳螂

吃掉自己的孩子

其實,螳螂這種吃配偶的行為還是比較好理解的,畢竟 動物沒有結婚這樣的概念,公螳螂之于母螳螂 實際上也都是陌生螳螂,沒有血緣關系。

此外, 一些雄性動物也會殺死非親生的幼崽,目的是為了讓雌性快速進入發情期,雖然很殘忍但是轉念一想這些也不是它的親生孩子,它能下狠手也挺合理的。

但是在動物界, 會出現媽媽吃掉孩子的行為,人們起初以為母親吃掉孩子是因為營養不夠,所以挑選一只最弱的補充營養。

雄獅會殺死非親生的幼崽

這種現象存在,比如 白鸛就會丟棄最弱小的孩子,或者自己吞掉最弱的那個。

然而隨著研究發現,寵物身上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寵物不愁吃不愁喝的,它們不太可能營養不良,吃幼崽不太可能是補身體。

原來, 動物在受到驚嚇認為自己或者幼崽有危險的情況下,會吃掉幼崽,這是一種自救的手段,雖然無法理解動物的心理,動物學家們還是給出了這種情況的幾種原因。

動物有時會吃掉自己的幼崽

第一是強大自己,有句話叫做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動物也會衡量利弊, 保住母體才是根本,孩子沒了可以再生,媽媽沒了那就真的全沒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 寧愿自己吃掉也不給另外的動物,自己尚且還有逃跑的可能,不能讓自己的崽子便宜了對方。

第三個原因可能是,母親知道對方的目標是幼崽,所以 吃掉幼崽后對方就失去了目標,很快就會離開,這樣它才能夠活下去。

這些情況多半都發生在哺乳動物的身上,其他的動物,如爬行動物們很少有撫養等行為,就算遇到了自己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估計也是 一口一個咔嘣脆

警惕的貓媽媽

動物的社會化撫養

看了這麼多動物界的殘忍案例,這是不是說明動物全部都是冷血,它們沒有感情?

也不完全是, 動物也擁有感情,而且很多動物的生活方式人類都無法趕上,就比如爬行動物里面的奇行種—— 恒河鱷

恒河鱷是一種社會性很高的鱷魚,你沒看錯,被認為是冷血動物的鱷魚也存在社會性。

在恒河鱷的世界里, 只有足夠成熟的恒河鱷才有資格參與交配產下后代,那麼其他年輕的雄性鱷魚就會跟著年長的雄鱷學習如何育兒。

社會化撫養的恒河鱷

恒河鱷會 將附近的小鱷魚匯集起來組成一個幼兒園,里面有單身的鱷魚作為幼兒園老師,它們在中間 學習如何照顧孩子,為自己以后當父母做準備。

這樣充分保證了小鱷魚的安全,導致 恒河鱷幼鱷的存活率高達驚人的90%以上。

這顛覆了人們對于鱷魚 冷血、殘酷、獨來獨往的印象,這一現象也在一些凱門鱷的身上出現過。

自然界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地方,在這里有殘酷,會出現夫妻互啃、以大欺小甚至骨肉相殘,但是也會出現社會化撫養,互幫互助。

恒河鱷照顧的孩子不一定是自己的

這也許就是大自然如此美麗的原因吧。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