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到生物界的活化石,大家率先想到的可能都是大貓熊、銀杏樹之類的。這些生物確實有著「活化石」之稱,并且個頭比較大,但今天咱們要介紹的這種活化石,不僅個頭小,就連名字也十分怪異,叫做「三眼恐龍蝦」。
三眼恐龍蝦
那麼,這種活了3億年,熬過3次生物大滅絕的動物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為什麼明明是活化石,如今卻被大家用來喂雞了呢?
聽到這個怪異的名字時,許多人應該展開了一系列的聯想,認為這一生物可能既和恐龍有些關系,長得又特別像蝦。
但實際上這一生物是一類小型甲殼動物,屬于鰓足綱,學名叫做佳朋鱟蟲,當然民間還給它起了許多有意思的名字,比如馬蹄管子、王八蓋子、翻車車等等。
三眼恐龍蝦構造
至于三眼恐龍蝦這個名字,則是因為它跨越了恐龍時代,并且在水中生活的習性。從生物劃分上來說,三眼恐龍蝦和蝦之間的親緣關系并不密切。
這種生物在我國不少地區的水洼和農田當中都有出現,村民們最初發現它們的時候覺得很奇怪,不理解為什麼這種長相怪異的生物會突然出現。不過后來發現,它們可以用來喂雞,就將其收集起來變成了「雞飼料」。
三眼恐龍蝦成為了「雞飼料」
從這家伙的外形來看,有著發達的盾形頭胸甲和長長的體節以及尾巴。雄性的體節要比雌性的多,不過它們有的是雌雄異體,有的則是雌雄同體,可以進行自體受精,最終發育成雌性。
至于「三眼」的特征是指它的一對復眼和中間用來感光的眼睛,看上去頗有些「二郎神」的特征。不過別看三眼恐龍蝦長得十分僵硬,但是它們在水中可是非常靈活的。它們通常會使用前部的胸肢在水底爬行,或者不想爬行的時候再切換其他的胸肢開始游泳。
三眼恐龍蝦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生物是標準的「母系社會」,因為咱們在上文中說了雌雄同體的最終都會發育為雌性。而它們最擅長的就是「孤雌生殖」,簡言之不需要雄性幫忙,雌性就可以產卵,留下無數的后代。
科學家認為,正是由于這種特性,三眼恐龍蝦才能讓自己的種群遍布不少地區,并且在經歷這麼多年滄海桑田的變化之后,還留下了不少子孫后代,讓種群繼續延續下去。
三眼恐龍蝦繁殖迅速
那麼,三眼恐龍蝦到底是憑借什麼熬過了3次生物大滅絕?活了3億年的它們有什麼變化嗎?
根據現有的資料來看,三眼恐龍蝦第一次出現是在古生代的石炭紀。石炭紀開始于距今3.5億年左右,延續了6500萬年。
熟悉地質分期的人都知道,這一時期是地球上典型的造煤期,而且由于氧氣充足,森林茂盛,出現了許多龐大的昆蟲,所以也被稱為「巨蟲時代」。
石炭紀被稱為「巨蟲時代」
生于這一時期的三眼恐龍蝦在當時應該是有一定優勢的,畢竟那時候的環境其實對它而言相對友好。可是「人生」哪有一帆風順的呢?
愉快生活了一陣,等到古生代二疊紀晚期時,它經歷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也就是「二疊紀大滅絕事件」,此次地球上96%左右的生物都滅絕了,但是它堅強的活下來了。
生物大滅絕
隨后這家伙又偶遇了三疊紀生物大滅絕和白堊紀大滅絕,三疊紀當中大量的爬行動物死亡,而白堊紀就是將恐龍埋葬了。不過甭管外界生物再怎麼滅絕,三眼恐龍蝦都能扛過去,這就讓科學家感到非常疑惑了,為了解開謎題他們對三眼恐龍蝦的身體及繁殖特性做了研究。
最終發現,其實不是這家伙的成體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它們的卵十分強悍。作為跨越恐龍時代的活化石,沒兩把刷子顯然很難混到現在。
存活能力極強
許多見過這種生物的人都說,往往是在下雨之后,它們才會突然從水洼或者農田當中冒出來,就好像是「天外來客」一樣。但實際上,這是因為很久之前在這里有三眼恐龍蝦生存,它們將自己的蟲卵埋在了土壤當中,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沒錯,這種生物的卵在感知到外界干旱或者不適合發育的時候,就會主動停止發育。在進入「滯育期」之后,它們的母親還會發出特殊「信號」,告知自己的卵什麼時候才是孵化的好時間。至于這個信號是怎麼發出來的,科學家認為應該是一個化學反應。
存在「滯育期」
總之,在其蟲卵擁有了「滯育期」之后,這家伙就好像擁有了短期「免死金牌」,在環境不適宜的情況下選擇在土壤當中裝死,直到環境有所改變在重出江湖。
雖然滯育期可能只有25年左右,但是找準時機孵化,再在有限的時間內進一步產卵,將新的一批卵留下來,確實是可以熬過「生物大滅絕」的。
繁殖也是需要時機和智慧的
為此,在地球上生活了3億年的三眼恐龍蝦其實本身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就和此前被宣布滅絕的長江白鱘一樣,它們的外形其實都和出土的化石差不多。
所以你很難說,這家伙是依靠「進化」才活到現在的,不如說它是在進化道路上選擇了「金剛鉆」,這些特性剛好鉆了生物大滅絕的空子。
進化是「存活利器」
讓人唏噓的是,憑借著這種特性熬過生物大滅絕的動物,最終還是逃不過被人類「制裁」的結局。目前人們除了會用它拿來喂雞之外,還會將其當成桌面寵物來飼養。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三眼恐龍蝦的應用領域是非常廣的,重點在于人類到底能不能抓住它的特長,并且將其發揚光大。
三眼恐龍蝦應用領域很廣
根據生物學家的觀察,三眼恐龍蝦在稻田里生存的時候其實是會創造出生態價值的。因為它不僅沒有毒,也不會向人類發起攻擊。大部分時間就只是在其中悠然地游動著,由于食性還能清理稻田里的雜草,算得上是很有用了。
不過,大部分科學家還是對它的蟲卵更感興趣,畢竟這種長達幾十年的「滯育性」意味著它的卵可以適應各種環境。
小小的三眼恐龍蝦真可愛
從目前來看,干旱等是無法擊垮它的,如果蟲卵也不怕輻射的話,那可能會為人類帶來新的思路。畢竟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但是宇宙的惡劣環境對于人類來說實在是太不友好了,所以我們更想通過「仿真」,學到一些其他動物身上的優點,為星際移民準備的更加充分。
因此,不論是蟲卵異常堅強的三眼恐龍蝦,還是能夠對抗輻射等多種惡劣條件的水熊蟲,都是專家們非常關注的對象。這些具有超強生命力的小生物,或許能在未來對航天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
卡通版的水熊蟲
根據科學研究,三眼恐龍蝦在太空中的壽命可以延長到18個月左右,或許將來會成為宇航員的高蛋白來源。
由此可見,可能到最后依然無法逃脫被吃的命運,但是登上太空作為宇航員的食物和用來喂雞,這二者的區別就很大了。雖然對于三眼恐龍蝦來說,它哪個都不想選,但是從這方面來看,它確實是人類的「好幫手」。
活化石三眼恐龍蝦
不過,三眼恐龍蝦的未來可能也并不樂觀。畢竟現在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推進,原生化的土地已經越來越少了,從前雨過天晴大量出現的三眼恐龍蝦似乎也少了很多。再加上農藥的使用等等,使得它們無法像從前那樣順利地完成「死而復生」,對于這一點,人類確實有責任。